0
刘文军从小生活在北塘宁车沽小马号,长大后离家创业,回来后看到家门口很多绿化林地没人打理,心里很不是滋味。2013年,刘文军下定决心,带着资金,济宁速生法桐,先承包了90余亩土地种树。在街道帮助下,技术人员为他挑选白蜡、国槐、法桐、西府海棠等耐碱性绿化树种,尝试做起了“绿化苗木生意”。
近两年,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愈加重视,新区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快马加鞭,对绿化苗木需求巨大,让刘文军下定决心继续做绿化树的“大买卖”。他成立了“小马号”苗圃种植合作社,累计承包220多亩土地,用于栽种绿化树种,先后投资逾300万元。
不过,虽说政府部门全力支持林木种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但对于漫长的成树周期和高昂的投资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于是,他想到挖潜“林下经济”——开始在林子底下“做文章”,从林子里“找价值”。
根据树木间隙宽,林下湿润凉爽、野生植被多等特点,刘文军开始利用围栏的方式,发展生态养鸡等林下养殖业,每年仅“溜达鸡”鸡蛋收入就增加6万元左右。既节省养殖饲料成本,为林地除害去杂,又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打造出生态养殖模式。
刘文军的“林下文章”还不止于此,还奇迹般地创出了自己的葡萄品牌。眼下,很多客户给刘文军打电话订购葡萄,他告诉记者:“我的葡萄已经是北塘街的一个特色品牌,这几年人们一直在抢购……”仅4亩地的葡萄每年就能为刘文军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入。
昨天,时报记者走进这片林区,看到一片田园风光。林下,家禽争鸣;远处,葡萄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刘文军正在林子里查看树木长势。5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小苗木已经长到成人臂膀般粗细。刘文军兴奋地告诉记者,只要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大政策不变,他的树苗就会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这些树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几十个村民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小银行’!”刘文军说。
农民刘文军的故事,济宁速生法桐,只是北塘街注重生态建设,挖潜生态效益的一个缩影。为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绿色滨海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塘街道从2013年起就积极组织有关人员植树造林,栽种国槐、白蜡等树种。截至目前,山东速生法桐,北塘街绿化林地总面积已达1600余亩。
不仅如此,去年至今,北塘街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新修农田道路1.3万多米,对原破旧木桥进行拆除、重建,对泵站、闸涵进行改建,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有更多像刘文军一样的农民做起林木经济,为农民致富开辟出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