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所有群体性组织中,个体情绪会受群体调动而失去主见,表现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尤其像世界杯这样的全球第一赛事,“去个体化”表现得就更为突出了。譬如世界杯开赛当天,当有个别球迷在某问答社区发起“大家觉得世界杯期间哪个广告最恶心”的话题时,立马激起“民愤”,并快速传导扩散。
有资深广告策划人直言,世界杯广告“秒秒是金”,在有限的十几秒时间能将品牌的声音发出去并让受众尽可能过耳难忘,这些被吐槽的广告显然做到了。毕竟像审美、偏好这类感性的东西不容易被量化,只有理性对待才能让用户增长有保证。然而,为什么正是这些让企业赢得了市场的“好广告”,却成为了“口碑不佳”的众矢之的?
换句话讲,观战世界杯过程中球迷的获益性、宣泄减压、去个体化成为助推世界杯广告风波当之无愧的催化剂,且三者间存在较强的连带关系。
然而,另一方面,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却走向了网络口水的反面。这些被认为“史上最Low世界杯广告”,出乎意料地使得几家互联网公司实现了超预期的用户增长。第三方数据平台显示,随着球迷注意力的加深和扩散,马蜂窝、知乎等APP的日均新增下载量(安卓端)及排名(iOS端)均出现了显著增长,其广告投资回报率可见一斑。